针对上述问题,福州大学食品安全与生物分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杨黄浩教授课题组成员张进教授与宋继彬教授合作开发了一种具有化学/化学动力学协同治疗、术后抗粘连和双模态成像功能的三层静电纺丝纳米纤维(DOX@BSA/PCL/MnO2),用于有效的脊髓肿瘤治疗。该多层纳米平台基于其对各种微环境刺激的智能响应和调节能力,实现了不同功能分子的动态级联释放。最终,探索了组织粘连预防和脊柱肿瘤治疗之间的关系,并验证了提出的具有理想抗粘连性能的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在术后20天实现了肿瘤体积减少约3.49倍。结果表明,静电纺丝三层纳米纤维DOX@BSA/PCL/MnO2可通过减少组织粘连和防止脊柱肿瘤转移或复发,有望用于脊柱肿瘤的临床应用。该研究以题为“Dual-Modal Imaging and Synergistic Spinal Tumor Therapy Enabled by Hierarchical-Structured Nanofibers with Cascade Release and Postoperative Anti-Adhesion”的论文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ACS Nano》上。 研究人员选择油包水(W/O)乳状液滴,形成具有核/壳结构的超细纳米纤维,然后将二氧化锰(MnO2)沉积在膜的最外层,成功制备了具有三层结构的静电纺丝纳米纤维DOX@BSA/PCL/MnO2,通过锰离子/阿霉素(Mn2+/DOX)的级联释放和术后抗粘连,有效治疗脊柱肿瘤(图1)。这种分层结构的静电纺丝纳米纤维作为给药系统,实现了Mn2+向外快速渗透和DOX的缓释,调节了肿瘤微环境,实现了化学动力学治疗(CDT)和化疗(CT)的协同治疗。此外,提出的静电纺丝DOX@BSA/PCL/MnO2由于其疏水特性具有显著的抗脊髓粘连性能。既能阻止肿瘤细胞的粘附,又能抑制巨噬细胞向促炎M1表型的极化,为全面杀伤肿瘤提供良好的抗炎微环境。更有趣的是,从膜最外层释放出的Mn2+被用于高效磁共振成像(MRI),能够定位和监测深部组织的肿瘤区域。此外,利用光声成像(PAI)对静电纺丝纳米纤维的降解过程和治疗效果进行了电感耦合监测。在体外和体内实验的基础上,将三层电纺纳米纤维DOX@BSA/PCL/MnO2通过化学/化学动力学级联治疗、抗粘连免疫调节和MR/PA双模态成像等功能用于有效的脊柱肿瘤治疗,为临床提高脊柱肿瘤的治疗效果和防止肿瘤复发提供了一种候选方法。
图4. DOX@BSA/PCL/MnO2的体内抗肿瘤疗效及生物安全性评价。 该研究成果以“Dual-Modal Imaging and Synergistic Spinal Tumor Therapy Enabled by Hierarchical-Structured Nanofibers with Cascade Release and Postoperative Anti-Adhesion”为题,近期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ACS Nano》。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为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硕士生钱嘉琪、博士生苏礼超和硕士生何晶晶。通讯作者为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张进教授、化学学院宋继彬教授和杨黄浩教授。该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清源创新实验室重点项目等基金的资助。并感谢福建省雏鹰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及福建省科协青年托举人才项目对张进的大力支持。